9月6日,“大漆为媒——张温帙艺术研究展”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主要是 展出张温帙自2015 年 4 月至2017 年 4 月,在韩国首尔东方大学院大学校以及统营大漆美术馆 为期两年的博士后工作站研究期间所创作的作品。这批作品主要以大漆、螺钿、韩纸、苎麻、土 灰等材料为媒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作出具有强烈东方文脉的以大漆为媒的作品。张温帙 这次展出的作品共78件套,有一部分是2011 年下半年至2015 年上半年创作的作品。
嘉宾为展览揭幕
广州美术学院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李劲堃
在开幕式上,广州美术学院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李劲堃谈到漆艺数千年的历史,而 在张温帙的漆艺上,多了理解物质与呈现的透彻,并传达出“工匠”般的技术执着与传统审美的 潜藏,在漆艺手工制作中那种不可替代的只有在百转千回的物与质的魔力,才有令人以手、以 眼、以心体会到艺者的匠心与质感。韩国统营大漆美术馆馆长、指导教授金圣洙邀请著名皮道坚 代为宣读寄语,特别提到张温帙“不辞劳苦往返于韩国与中国之间,专注于博士后课题的研究, 作为一位公共艺术家,她的研究和成果被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及肯定”。
本次展览学术主持,著名评论家 皮道坚 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皮道坚
回忆起25年前张温帙的个展,25年间在广州的两次个展形成了呼应。皮道坚老师提到张温帙的“缺点”是我行我素,优点则是全情投入,由此形成了她独特的个 人风格,“是既有国际视野,又使用中国传统媒介的艺术家。”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蔡克振
张温帙的研究生导师蔡克振回忆了张温帙一路的求学和创作之路,他为张温帙题词“刚柔相 济,剑胆琴心”,认为张温帙在艺术方面已经领略并进入了“哲思”的更高境界。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 胡斌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
胡斌介绍了本次展览的概况,并提到“漆不只是一种媒介,这一媒介背后还蕴藏这一套思想理念,一套自我认知系统和理解世界的 方式。而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激活这一套方式,并在当下产生新的能量。张温帙的漆艺探索 无疑就是对这一目标的推进。”随后张温帙将《圣书·银8》、《新圣书•银3》两件作品捐赠给广 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张温帙
作品捐赠现场,左起: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钟文彪、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艺术家张 温帙、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吴卫光、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胡斌
张温帙谈到大漆作为一种媒介,从材料到其内在语言不断进行探索,“漆文化这种大气磅礴 的精神,对我们今天来说仍然是弥足珍贵的,应当永远保持与发扬大漆艺术所表现出来的伟大气 魄与力量,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经历数千年而不灭的生命所在。中国是大漆艺术的摇篮,我们当代 人理所当然肩负着将大漆艺术回归当代生活并推向世界的重任与使命,努力使受众尽可能摆脱旧 观念的羁绊而重新回到瑰丽的大漆世界,使大漆文化在新的时代获得新的文化价值,从而实现复 兴。”
本次展览试图通过张温帙以大漆为媒创作的作品,展示张温帙在研究髤饰工艺过程中的成 果:以作品表达大漆材料与髤饰工艺的核心精髓,淋漓尽致地演绎明代名漆工黄大成的经典著作《髹饰录》中的“取其坚牢于质,取其光彩于文”的性能。寻找到髤饰工艺中所表达的质是物理 性,文是效果、是文化、是感觉、是感受的文化密码,并运用这种含有优秀传统文化细胞的密码 创作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作品,充分地表达了大漆材料与髤饰工艺中的四个优点: 坚、牢、光、彩。从张温帙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大漆这种材料的物理性与文化性的交织融合, 它们充分演绎出大漆材料中涂膜的硬度是“坚”,粘着力是“牢”,透明度是“光”,透明度的 结果是“彩”的内在理路,那种惊艳流丽的光华,表达出古典与现代的人文气息,透过大漆与螺 钿折射出豪华绚丽的高贵美感。
展览现场的漆艺作品
张温帙在对大漆材料及髤饰工艺的研究中,发现了漆酚的生理性格与生态结构,理解了生漆 中漆酚的漆分子结构在大漆中的生态性格,总结了大漆这种材料必须在不断的研磨中,才能使漆 酚的结构链产生更多、更紧密、更易干、更坚硬的道理。张温帙在研究中还体会到:每次研磨大 漆的过程都是和大漆交流的过程,是了解大漆在研磨中与空气接触后那种神奇的变化过程。她从 中发现与感悟:治漆的过程就像人生追求完美的过程。
时间的故事·嫁妆
首饰盒·外婆的嫁妆
西关闺房的故事
新圣书·金
云时代·国云
开幕式结束后,专家学者还举行了“大漆为媒——张温帙艺术研究展”,结合张温帙的作 品,就漆艺的概念、技艺和语言发展展开深入讨论,请点击直播回放观看研讨会全程。
展览持续至9月22日。